缅怀逝者,致敬重生
(资料图)
今天是汶川地震15周年
“14时28分04秒,8.0级”
一连串的数字成为无法磨灭的痛楚
土地撕裂、举国同悲
团结的中华魂却迸发出惊人的能量
也是在15年前
《小康》多位记者于第一时间
投入到抗震救灾行动中
迅速推出封面报道《悲壮中国》
往期回顾
● 迈向文明的“第一次”
● 汶川大地震抗震实录——悲壮中国
● 悲恸映秀镇
● 成都:在苦难中厚重
● 致敬!被遗忘的英雄
● 天使的承诺:以性命相托
● 汶川,学子的守望
● 谭君子:一个坚强的女孩
● 大爱无疆
作为中央新闻媒体,《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展示了强大的力量。记者们第一时间勇敢奔赴余震不断的灾区中心;当期杂志选择了黑白封面,网站亦为界面换色……在天灾面前,我们信息共享,相互温暖。
今天,我们祝福汶川,勇毅前行,感谢每一位在灾难中挺身而出的英雄。
当时间来到2023年5月12日,这一天,“现场声音”、绝境中的语言碎片,微弱、零乱、转瞬即逝却也清晰、鲜活、教人难忘,不由得唤起那些隐藏于心的怀念。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你们还记得吗?
《小康》记者挺进震中
在接到可以赴灾区采访的通知,《小康》记者便在第一时间从北京赶往成都,在成都志愿者余锦园的帮助下,两位记者迅速赶到都江堰。
马路上不时有救护车哀号着飞驰而去,倒塌和倾斜的楼房还有成群拖儿带女、扎着绷带的难民,让人心痛不已。这里尚且如此,处于震中的映秀镇会是怎样?
▲《小康》记者朝着震中走去
在都江堰城外都汶公路入口处,武警拦住了一溜汽车和一堆寻亲者。由于通往地震重灾区映秀镇的唯一一条公路都汶公路多处垮塌,山上还有泥石流,十分危险,除军车和运输救灾物资的车辆外,禁止社会车辆上行。一位司机告诉记者:“到映秀的山路异常凶险,许多寻亲者命丧于此。”
“爬也要进入震中”!经过反复交涉,《小康》记者终于通过了“封锁线”。
傍晚6时许,《小康》记者终于进入映秀镇。刚到路口,空气中弥散的悲伤以及腐尸的气味便扑面而来。一位先期到达的媒体同仁说:“5月14日前后,每条街都摆满了死难者的遗体……漫天都是蚊蝇,到处都是绝望的哭声。”
▲消防战士在汶川县映秀镇救援被困群众
昔日映秀镇曾是汶川重工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并为通往九寨沟必经之处,素有阿坝州南大门之称。而眼前,除了寥寥几座七歪八扭遍体鳞伤的楼房外,映秀镇几乎被夷为平地,一片废墟:派出所和银行整体垮塌,人员枪支和钱钞被埋没;漩口中学以及镇小学还有幼儿园,局部或整体倒塌,近千名师生被埋在瓦砾之中;电厂宾馆等建筑集体垮塌,电厂仅中层以上干部就有六七十人被瓦砾掩埋;村民房屋,几乎百分之百倒塌……
痛心!白发人送黑发人
“孙子不听话,我不让他去镇上玩,他非要去,去了就再也没回来……”映秀镇的陈正维老人已经77岁,他有两儿三女,地震中,他的小儿子和孙子遇难。《小康》记者见到老人时,他正木然地坐在路边看着解放军救人。
他孙子的尸体已经找到,“孩子玩也没玩成,要是听我的话,哪会没有呢。”陈正维一直在骂孙子不听话,泪花却在眼里一直闪着。
他的大儿子和三个女儿都在外地,但他不想离开映秀镇,这里还埋着他最疼爱的孙子和最小的儿子。
家里的生活原来就不好,种了点苞谷,靠每年退耕还林给的1680元钱,才够一年的吃用。“现在地震了,不知道以后退耕还林的钱还会不会给了……”老人喃喃地说。
“我不想说话,只想干活救人!”
当记者来到映秀镇小学教学楼入口处时,又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还在用手挖着瓦砾。村民说,老太太的孙子至今还埋在废墟里,她坚信孙子还活着。每天都在不停地挖。
“12号下午2点多钟,我正好在二楼上数学课。房子塌了,我被压在防盗门下。”张龙永回忆道,“后来,谭校长发现了我,是他和其他老师一起把我救出来了。”映秀小学老师余琴看着谭国强,眼泪就止不住往下流。她的女儿,也是被谭国强他们救出来的。而距离小学不足百米的一栋坍塌的居民楼瓦砾下,却埋着谭国强的妻子与岳母。
“映秀小学的教学楼都塌了,全校473名学生,47名老师,学生幸存213名,老师幸存25人。”谭国强嗓音沙哑地告诉记者。
记者还想再多了解些情况,谭国强说:“我不想说话,只想干活救人!”
村民告诉记者:“自从地震发生以来,谭校长昼夜都在现场,他几乎没有离开过映秀小学。”
结伴而行,踏上回家寻亲路
“我们21个兄弟,不管谁倒下,其他人都不要管,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回家!”大家一致赞同,就上路了。严新和就在其中。
这是一支在地震发生第二天早晨,在都江堰临时结伴而成的“队伍”,成员都是前往汶川县的寻亲者。
被暴雨灌饱了的山体,随意地飞石和塌方。进入漩口镇前行几百米,尽管严新和身后的一名同行者被巨石砸伤,但是大家如约继续向前。
严新和他们走出了30多公里,清点人数,只剩下7人,亲眼看见遇难的2人除外,其他19人是走散了,还是遇难了,严新和不得而知。而此时,是继续前进,还是后退,他陷入了艰难的抉择之中:前面还有更远更凶险的路要走。
最终的决断如何,记者没有了他们的消息,只听说他们捎信给还在都江堰等待消息、预备回家寻亲的朋友,千万不要走这条路……
中国军队 超极限飞行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1小时,特级飞行员、空军航空兵某团副团长刘军接到空军紧急命令后在此待命。中国地震局的现场应急工作队和紧急救援队必须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刘军的任务是将他们运往灾区。
《小康》记者将近10小时跟访刘军机组。在接下来的4天,军队与死神赛跑,夜以继日,争分夺秒。源源不断的官兵、医护人员、救灾物资,通过他们的运送到达地震现场。这是大地震之后最先到达灾区救援的力量。
大规模、高密度的运输和空投在挑战机组人员的极限——4天内,机组人员只睡了5个小时。大多数飞行人员一天最多飞9个起落,空中连续飞行15到16个小时,在空飞行时间之长前所未有。“我们的想法是尽快地把这些人员和抢修车辆输送到灾区。时间就是生命,早一秒钟到达就有可能多抢救几个人。”刘军说,压力是很大的,尤其是在前一阶段输送航机少的时候压力特别大。“我们只能尽量多地拉,能尽量多拉人就多拉人,能多跑几趟就尽量多跑几趟。基本上,无论是我们拉的人员也好,物资也好,都达到了我们这个机组的极限。”
很多飞行员一直在飞机上,很多时候只是吃方便面,有时候饭都顾不上吃,几天下来只睡了几个小时。还有的,都已经退伍了,但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毅然决然地返回,奋战在抗震救灾的最前线。
《小康》记者与空军战士们合影,镜头前,战士们满是疲倦的脸上绽放出笑容来。他们叮嘱记者千万千万要把相片给他们寄去,因为能为灾区贡献力量是一种光荣,他们渴望这一份荣耀被记录下来。
天使的承诺:以性命相托
为了能在第一时间抢救伤者,所有的医护人员都以医院为家,连续奋战在抢救一线上。记者在医院很多办公室的门上,都发现了贴着的一张小纸片,“如果我不在办公室,请给我打电话……”为了便于联系和沟通,很多医生都安置了这张临时的“名片”,让病人和伤者家属能够在需要的时候立即找到他们。骨科主任裴福兴也设置了这张名片。
地震发生后,华西医院作为西南地区的国家级疑难重症诊疗中心,许多重灾区的危重伤员,地市级医院无法救治的危重伤员,大多通过飞机、救护车等方式运送到华西医院,在这些伤员中,骨科伤员约占90%。骨科医护人员的工作在极短的时间内,爆增了几倍,压力巨大,裴主任带领他的团队只有不间断地忙碌着。
▲医护人员紧急接送来自灾区的病人
地震发生后的三天三夜,他持续奋战在抢救工作的一线,过度的劳累加重了他的老毛病慢性肠炎。他身边的同事介绍,裴主任前一天早晨就开始腹绞痛,晚饭和第二天早饭都没有吃,但他仍然坚持着。当天,裴主任又在工作中弄伤了左手手指,冒着被重症病人感染的危险,他仍然只字未提,只是到医护室简单地包扎了一下就又投入到了工作中。
整整一周的救援工作中,裴主任一直秉承着他“铁人”的劲头,然而他毕竟还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抗震救灾刚开始的那几天,每天都有十多辆救护车同时往医院里开进,每当一辆救护车开进,都会有包括医生、护士和志愿者在内的五六人团队接手病人,那段时间最忙的时候至少有100多位志愿者排队等候。”石应康院长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说。他的眼睛也是红红的,和那些医护人员一样,已经连续30多个小时没有休息。
“在震后60-96小时内,我们所收治的来自汶川、北川、青川等重灾区的伤员中,目前已发现有合并气性坏疽的伤员。这种传染菌可借助医护人员的手、物品和器械接触,造成更广泛的感染。所以要特别严防控制。”石院长介绍。
汶川,学子的守望
“地震了,汶川不哭,四川不哭,中国不哭,我们不哭。献血,捐款,安抚我们身边来自灾区的同学,还有无尽的祈祷和祝福,请让我们在大后方做这些我们能做的事情。”5月12日14:28分汶川地震,旋即,全国各大高校网站就以黑字图片,白色字体打出“我们一起挺住”的主题告示。
5月13日下午三点,北京大学三角地人头攒动,“齐献爱心,共渡难关”的条幅下,一个个学生神情肃穆地将自己对灾区的善款放入捐款箱内。对于《小康》记者采访,很多学生只是表示在“做一件自己该做的事”,更有学生双眼含泪,低头走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北大学生会更发动“校友汶川赈灾专项基金”号召海内外的校友为灾区献出自己的力量。
5月13日11时26分,《小康》记者来到清华大学紫荆学生公寓学生服务楼前,看到几百名学生安静地排着长队,等待献血。而在路侧是学生自发制成的条幅:“真情流淌,血脉相通”。
“我们有500多名学生报名献血。”据清华大学红十字会秘书长刘爱琪介绍,由于排队要求献血的同学太多,估计晚上11点左右清华大学采血才能结束。“同学们热情很高,我们劝他们,他们也不回去。”
为哀悼四川汶县大地震中遇难的同胞,各高校也分别组织了烛光祈祷活动。“虽然我们身在学校,无法直接帮助灾区的群众,但是我们可以用心灵的沟通带给灾区群众力量,希望我们的祝福飞越千山万水,温暖每个受伤的心灵,我们与灾区同胞心连心、手挽手!”5月13日晚,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一名学生在烛光祈祷现场对记者表示自己的心声。
烛光从同心圆圈内向外逐一亮起,操场上亮起星星点点的烛光,在轻声响起的音乐中,大学生们闭上双眼,默默地祈祷:“汶川,明天会更好”。
2008年,《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深入汶川前线报道抗震救灾新闻,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面向未来,绘就美丽乡村画卷
15年过去,现在的汶川,山清水秀,绿意盎然,生态宜居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近年来,汶川县紧紧围绕“南林北果·绿色工业+全域旅游(康养)”总体思路,以创建“无忧地·慢生活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总抓手,持续提升“两大胜地+无忧康养幸福十大工程”建设水平,积极培育爱国主义研学游、藏羌文化体验游、鲜果采摘农旅游、野奢民宿养生游等新业态,不断擦亮“首批天府旅游名县”金字招牌,荣获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四川首批全域研学试点区(县)等称号。
汶川县北部为高山地区,日照充足,干旱少雨;南部为中低山地区,气候湿润,雨量丰沛。独特的山地气候特征,适宜在南部发展现代林业,在北部发展“汶川三宝”(甜樱桃、脆李子、香杏子)等生态果业。
如今,汶川主动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不失时机地提升甜樱桃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通过搭建汶川甜樱桃采摘节等平台载体,大力发展赏花经济、品果经济、绿色经济,并以甜樱桃为媒介,融进全域旅游元素。
2009年5月12日,在地震发生的第二年,蓉昌高速都映段全线贯通;3年后的2012年11月29日,蓉昌高速映汶段建成通车,都汶高速就此全线通车!都汶高速是世界上首条建设于8级地震核心区的高速公路,同时也是在汶川地震后被誉为仅次于国道213的“第二条生命线”。
从成都经都江堰沿都汶高速而上,驱车一个半小时可抵达映秀镇,两个小时即可到汶川。
现在,这些甜樱桃通过蓉昌高速走向全了国各地,乡亲们的生活也越过越红火。
近年来,汶川县立足实际,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对人居环境矛盾最突出的垃圾、污水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脏乱差”等问题进行了诸多有效整治。
汶川县是四川全省首批22个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试点县,汶川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编制完成了“1+11+2+5”乡村振兴规划,根据规划要求,按照“生态优先、防治并重、管控结合、集约高效”的总体要求和“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宜居乡村规划理念,有序开展农村“三大革命”“五大行动”“六化工程”。
通过多年的努力,汶川县农村垃圾收运覆盖率达100%,垃圾有效处理率达95%以上,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6.79%。基本实现90%以上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50%以上的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以上,村内道路通行条件明显改善,村容村貌显著提升,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一个美丽的新汶川,正在向我们走来。
作者:苏枫
编辑:田苑淯颖
审核:龚紫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