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咏柳有哪些意象 曾巩的《咏柳》中诗人为何要用杨花这一意象 全球报资讯

抄写作文网   2023-05-29 11:45:03


【资料图】

抄写作文网小编为大家提供古诗咏柳有哪些意象 曾巩的《咏柳》中诗人为何要用杨花这一意象来供大家参考,欢迎阅读。

曾巩的《咏柳》中诗人为何要用杨花这一意象? - 百度...

杨花不同于一般花瓣片状,而呈絮状,使得杨花很容易随风飘零,飘忽不定,行踪难觅。这一特质常常让诗人们用来表示一种贬义,多指人的轻薄,无行,难以信任。谢逸《花心动・闺情》里说“风里杨花轻薄情”,龚孝迈《湘春夜月》里说“欲共柳花低诉,怕柳花轻薄,不解伤春”,都是这个意思。人们常把情感不专一的女人 叫作‘水性杨花 ’,在文人的眼中,杨花到底是不一样的。松是苍劲伟岸的,菊是清新淡远的,莲是高洁秀美的,竹是虚中多节的,梅是贞丽耐寒的,这些均在一定程度上是文人君子的比德之物,它们代表是人的美好的人格气质。而唯独杨花是轻薄,这同杨花的固有的特质分不开,它的飘忽不定才引得这些文人的鄙视。宋代司马光《客中初夏》云:“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此诗以柳絮与葵花作比,“历以花为美,有取心向日,孤忠类臣子,恒性若有德”的向日葵与随风飘荡的柳絮,轻贱分明,天地之别。“颠狂柳絮随风舞”柳絮借风力更让人觉得柳絮见风使舵,得风生力。晏几道更是一语道破小人的特质,“人情却是柳絮,悠扬便逐春风去。”曾巩的《咏柳》云:“乱条犹未变初黄,倚作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势力小人得势就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殊不知 “天地有清霜”,言外之意也就是在嘲讽得势小人。

唐诗中有关柳的诗或以柳树为意象的诗有哪些? - 百度...

唐诗中有关柳的诗或以柳树为意象的诗有哪些?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歌一反前人以杨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段苗条的写法,而使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而出现,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出杨柳那曼长披拂的枝条、嫩绿的新叶在春风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态。在唐朝诗人中,对柳最有感情的当数李商隐了。在他的诗集中,以“柳”为题的多至十几首。《赠柳》诗描绘春柳风姿: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掩映”“参差”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风流”“婀娜”写柳的体态轻盈,花飞似“雪”则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而《柳》是写秋日之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写秋柳,又以春柳作比。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同是咏柳,诗人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感情:写春柳,突出其对春柳繁华的欣喜之情、爱惜之情;写秋柳,则表现诗人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咏柳,在唐诗中常被用以赋别。罗隐的《柳》就是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送别情景的: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在赋别诗中,诗人一般以折柳相赠惜别。如戴叔伦的《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施肩吾的《折杨柳》: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而雍裕之的《江边柳》则别出新意:����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诗中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另外,白居易的《勤政楼西老柳》用简括的笔触勾勒了一幅“临风立马图”,又是诗人的自画像: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开元一支柳,长庆二年春。而唐彦谦的《垂柳》诗又别有寓意: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这首诗不仅写出垂柳的婀娜多姿,别具柔情,而且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故事,托物寄兴,讽刺矛头直指皇帝及其为首的封建官僚集团,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堪称“咏柳”诗一绝。古诗中的“柳”有哪些意象,分别有哪些古诗为代表一、表示春天万物生长的活力。形容柳的形体特征及阴柔之美。如贺知章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二、表示赠别。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以杨柳婀娜多姿的美景,反衬征夫离乡背井、抛妻别子的哀愁。三、以柳言愁,“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人”等等以柳为意象在诗词中的相同点是什么1、柳者,留也。柳意象有丰富的内涵,最常见的还是离别挽留的不舍之情。2、柳的适应性强,生命力旺盛,易栽易活,加之其修长、柔弱的外部形态,常常使人们将柳与现实生活中某些特殊的事物、现象乃至于情感联络起来,并赋予其极为丰富的意蕴及情致。所以柳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担当着重要角色。3、柳意象最早出现在《诗经》的《小雅•采薇》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此后,柳被文人墨客反复地吟咏,成为古典诗词的典型意象。在古代诗人的笔下,即可成为离别情思的代名词,也可以作为相思情爱的信使与衬托,又可以表现思乡情结,更可以成为女性身材的比喻和象征,传达出诗人的追慕与同情。4、柳,作为一种有着丰富意蕴的意象频频出现于古代诗人笔下,源于它在文人心理上的文化积淀。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古代诗歌中积累、沉淀的柳意象,在读者接受之后,不知不觉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后代人创作时,往往受其影响,沿用并发展前人用过的意象。 之后,松浦友久先生在《中国诗歌特点》一文中说道:“这样做的结果,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车’总是‘辚辚’地响,‘马’常常‘萧萧’地鸣,‘雨’净是‘霏霏’地下,‘杨柳’一概‘依依’地垂。至少这样的倾向十分明显”。杨柳意象为历代所沿用的情况正是如此,它逐渐成为唐宋诗词中的典型意象。5、“杨柳”意象在唐宋诗词中是经常出现的,但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因为:“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因此,意象实际上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由“柳”构成的意象,如“杨柳依依”,这意象带着离愁别绪。“柳丝无力��烟空”,这意象带着慵倦的意味。“千条弱柳垂青锁,百啭流莺绕建章”,这意象带着诗人早朝时的肃穆感。同一个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就不同。6、意象在古典诗歌中的意蕴是多重的,在古代诗人笔下,“柳”是春天的使者,既可成为离别情思的代名词,也可以作为相思情爱的信使,又可以表现思乡情结,更可以成为女性身材的比喻和象征,传达出诗人的同情。而在唐诗宋词诸多意象体系中,“柳”更是一个使用频繁的意象,且涵义丰富。以“杨柳”为意象的古诗词有那些 50分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2.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 愈3.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韩 愈4.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5.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6.诗家清景在新春 绿柳才黄半未匀 (城东早春 杨巨源)7.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南朝宋 谢灵运《登池上楼》8.宋代诗人秦观《纳凉》:携�E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9.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处 柳永《雨霖铃》10.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1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2.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无名氏《送别》诗里的意象代表了什么菊和柳在古诗词中作为意象象1、菊:象征君子,耐寒,傲霜,志趣高洁诗人喜欢菊花,看重的是“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杜甫).元稹说得更直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僧齐已赞它“无艳无妖别有香”,宣告自己“栽多不为待重阳”,“却是真心爱澹黄”.东坡一句“菊残犹有傲霜枝”,既赞菊花的品格亦隐喻自己的情操.初秋九月,正是“菊花须插满头归”的时节,不妨寻着古人笔下的缕缕墨香,沿着那南山下清幽曲折的小径、轻叩东篱深锁的柴扉,陶然忘情于菊花的风神清韵、傲骨晚香之中.李白在《感遇》中写道“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未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这首五言古诗笔调自然流畅,在咏叹菊花的同时表露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忧愤与桀骜不驯、难逐俗流的高洁之志,结尾两句直抒胸臆,与《将进酒》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意境相似,体现了诗人超然世外、洒脱豪放的人生境界.与李白的浪漫主义不同,杜甫的诗处处体现著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思想,“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旧摘人频异,轻香犹暂随.地偏初底袷,山拥更登危.万国皆戎马,酣歌泪欲垂.”这首诗是作者于云安九日,郑十八携酒与诸公宴上所作,面对满目花香,诗人并没有醉心于清歌醇酒之中,而是忧虑着处处兵戈戎马、战乱难平的国家危亡、民生疾苦,不禁触景生情,闻歌垂泪.岑参的《题菊诗》与杜甫有异曲同工之处.“强饮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乡菊,应傍战场开.”作者借菊抒怀,菊本是供文人雅客持酒赏玩的花中君子,可生在动荡不安的年代却只能如乱世佳人般“应傍战场开”,作者在怜惜菊花生不逢时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故乡、家国的忧思之情.宋代诗人欧阳修的《菊》“共坐栏边日欲斜,更将金蕊泛流霞.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催时始见花.”准确地描述了菊花色、形兼备的观赏价值与医用功效.苏轼的《赵昌寒菊》“轻肌弱骨散幽葩,真是青裙两髻丫.便有佳名配黄菊,应缘霜后苦无花.”将菊的枝、叶、花比喻为娉婷��娜的清丽佳人,见诗如见花,见花如见人,形象逼真,惟妙惟肖.陆游的《晚菊》“蒲柳如懦夫,望秋已凋黄.菊花如志士,这时有余香.眷言东篱下,数株弄秋光.粲粲滋夕露,英英傲晨霜.高人寄幽情,采以泛酒觞.投分真耐久,岁晚归枕囊.”将菊花之余香与蒲柳之凋黄作了鲜明的对照,表露了诗人如菊花般凌霜耐久、不畏世俗权贵的至诚之心.2、柳:友人,送别,依依惜别.柳 作者: 罗 隐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柳 作者: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柳 作者:郑谷 唐半烟半雨溪桥上,映杏映桃山路中.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李商隐的诗《柳》中所含的物候知识有哪些

《柳》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的一首七绝。此诗写的是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全诗言少意丰,隐而不露,含蓄委婉。全篇不着一个“柳”字,却句句关柳,句句是景,句句咏物,而又句句写人,抒发对稀疏衰落的秋柳的悲叹之情。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自叹身世的生动写照。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文学赏析这是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的一首七绝,诗人借柳的形象来自比,抒*感。诗写的是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一、二句“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意为春日细长低垂的柳枝,随风轻扬,最易使人联想起*的飘然舞姿。这个“舞”字,形象地表现春柳的婀娜多姿,同时,又把柳枝与热闹的舞筵结合起来,更加衬托了柳枝的欢乐。“拂舞筵”三字,仿佛使人看到柳枝同*一同翩翩起舞的场面,分不清谁是*,何为柳枝,两者互衬,优美动人!本来是东风吹得柳枝飘动,诗中却用一“逐”字,说柳枝在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写出柳枝的蓬勃生气。对句又紧接舞筵,从时、地两个方面加重描绘,说明这不是一般的舞筵,而是春日乐游苑上的舞筵。“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 断肠”即销魂,言花之色香使人心醉神摇。春风荡漾,百花争艳,长安乐游苑上,士女如云,舞筵上觥筹交错,歌管迭奏,红裙飘转,绿袖翻飞,碧绿的柳枝,同*一道翩翩起舞,好一幅春光明媚,繁华似锦的场景。三、四句“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却陡然一转,描绘出杨柳完全相反的另一种景象。“清秋”,喻秋色已深;清秋又当斜阳,环境更加凄凉。临近生命终结的秋蝉,鸣声更加凄厉。本来是斜阳照着柳枝,秋蝉贴在柳枝之上哀鸣,诗中却用两个“带”字,反说柳枝“带着”它们,此与第一句中的“逐”字一样,又使柳枝由被动变为主动,化客观死景为活景,表现出秋日之柳的不幸。第三句既是反诘,又是感叹,同时又是转折。“肯”字或释为“会”(见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但如果解作肯不肯的“肯”,诗意似更深邈:既然秋天是如此萧条,那你(柳)为何又肯捱到秋天来啊!言外之意是说不如不到秋天来,大有悲不欲生之痛。此处的转折,用了“如何肯到”这样顿挫有力的明转,增强了对比感。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的零落憔悴。诗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描绘,来表现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两句中,虚字运用亦很精妙。第三句“如何”、“肯到”连用,可反诘、感叹语气更加强烈。结句“已带”、“又带”,更是层层推进。这首诗中“柳”的形象被刻画得生动饱满、跃然纸上,产生这种效果主要是因为诗中综合运用了多种手法。一、诗人在刻画“柳”这一形象时,多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春日柳长,迎风摆动,但诗人并没有直接描写,而是赋一“逐”字,把柳人格化。再加上“拂舞筵”三字,更易让人联想到那迎风而动的柳条就是一位酒筵之上翩翩起舞的美女,翠袖绿裙,左摆右摇,煞是好看。可谓将拟人手法运用得深入无痕。第三句一个“肯”字又是把柳作人写。第四句两个“带”字也分明是将柳写作人。诗人把斜阳照柳,秋蝉鸣柳反说成“带斜阳又带蝉”,这一反,却将柳的形象凸现出来了。二、巧妙地运用对比,是此诗的另一特色。诗的前两句着力刻画春日之柳,写春柳的万条丝绦随风舞动,写乐游苑的繁花似锦,也写到了春日乐游苑舞筵的热闹盛大。似乎让人置身其中,令人感到春光融融、舞袖飘飘。总之,呈现的是一派热闹的景象。诗的后两句则极言秋日的凄清。秋是清秋,阳是斜阳,蝉是寒蝉。一系列的凄冷意象组合成凄冷的秋景。前后对比鲜明,反差极大,给人情感上造成巨大的冲击。三、虚词的妙用。全诗二十八字,共有虚词五个:曾、如何、肯、已、又。而这五个词在诗中都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没有“曾”则看不到昨日之柳、春日之柳的情状,那么秋日之柳就少了一层铺垫,少了一层对比。没有“如何”、“肯”,则柳的形象就不够生动,反诘的语气也不够强烈。“已”和“又”本身构成并列关系,这里,两者连用,似又带有递进一层的意味,把柳在秋日的凄清写得入木三分。五个虚词的使用,不仅使表情达意愈加准确,更是让人感到意味蕴藉,回味久远。四、象征的运用。这首诗也不例外。诗人写春日之柳,写秋日之柳都是有所寄托的。所谓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是也。春日之柳正是当初风华正茂、春风得意、胸怀天下的诗人的写照,而秋日之柳则是长期沉沦下僚、生活维艰、飘沦憔悴的今日的诗人。诗人没有直接倾诉自己的身世之感,而是借柳这一形象来表达,含思宛转,藏锋不露。言近旨远,言有穷而意无尽,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从创作的角度来看,诗人在选材构思上是颇下了一番功夫的,“柳”意象的选择,对比、拟人手法的运用等无不匠心独运,但是又让人感觉不到雕琢的痕迹。正所谓精雕细琢,浑然天成。

标签:

猜你喜欢

[ 最近更新 ]